近日,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主办的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功入选“2023年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案例”,连续两年获此殊荣。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本次案例评选围绕环境、社会、治理及ESG综合实践4个维度合计13个议题开展,历经专家组三轮评审和复核,最终邮储银行凭借在绿色金融议题中的优秀表现成功获选,反映了专业机构对邮储银行践行ESG理念、发展绿色金融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邮储银行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围绕“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气候友好型银行和生态友好型银行”目标,通过健全绿色金融治理体系、优化政策制度、加大激励约束、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加强ESG风险管理、推进绿色运营、深化绿色金融交流和合作等举措,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9月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5966.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17%。累计向421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407.44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为836.0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凭借在绿色金融和ESG管理工作上的先进实践,邮储银行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绿色银行评价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获得明晟公司(MSCI)ESG评级A级。
下一步,邮储银行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发挥国有大行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创新氛围浓厚的深圳,有一个“六个90%”现象,就是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都出自企业。这背后是怎样的机制,让深圳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领头羊?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
走进深圳先进制造业聚集的宝安区,在这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密度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15倍,是广东平均水平的51倍,全国每10个智能穿戴产品就有3个是宝安制造。
在宝安区的这家企业记者看到,这款新上市的闪充电池,十几分钟,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能充满电。而看似简单的一块动力电池,背后却涉及多个领域数十项技术,企业历时两年开展了3000多项测试验证,最终实现了20多项技术创新,产品性能领先行业1年。
聚焦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攻关任务,政府则在组建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完善产业生态。在深圳坪山区记者注意到,这个刚投用不久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已经有不少车企排队报名。这是政府投建的大湾区首个测试场,能为当地企业节约30%的相关成本。
政府、企业形成合力,目前深圳已构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今年前三季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同比增长了44.8%。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政府还在着力提升基础研究策源能力。在光明区发改委,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选址讨论会。
产学研结合说起来简单,但对政府部门来说从选址开始就要进行方方面面的考虑。眼下,深圳已经探索出“楼上进行科研创新、楼下孵化创业”的综合体模式。

记者在光明科学城看到,不到100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就布局了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以及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一批未来产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深圳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空间技术等8大未来产业集群,围绕这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经取得一系列创新突破。 【编辑:周驰】